作者:管理员时间:2018-11-30 08:54:51阅读数:
你能想象把养猪场建在国家风景名胜区旁边是怎样的光景吗?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边,就有这样一家规模化养猪场。提到养猪场,“脏、乱、臭”的印象难免让人眉头紧锁。不过,武夷畜牧养殖公司却打破了这一固化形象。整洁的场区、科技化喂养、规划有序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链条,让这家养殖企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的道路。
柯荣峰最近在为一件事苦恼:人才不好招。随着养殖事业越做越大,为了应对行业巨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你看,我们这里有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甚至室内体育馆,员工乘坐电梯回自己的宿舍。就这样的条件,我依然觉得招到人才很困难。”柯荣峰一摊手,“毕竟这里离城区偏远,要想招一个踏实干活的人才,不容易。”
与一些因环保不过关、挣扎在企业命运生死线上的养猪场相比,柯荣峰的养猪场不愁环保问题。反之,他想的是如何借力环保的东风有所作为,加快技术革新,建立更优的分享机制、招来更多的人才。毕竟有了人才,企业发展才能蒸蒸日上。
柯荣峰说:“养猪要有底线,而环保就是决定能否养一辈子的那条底线。”
把环保成本纳入养殖成本,养殖路才能走得长久
2005年7月,柯荣峰在武夷山市兴田镇汀前村、仙店村修建厂房,次年开始养猪。在武夷山养猪,他认为环保设施投入应同步跟上。正式建厂前,他去外地考察了多个养殖场,发现处理养殖废弃物是个大难题。但他又强烈地意识到:“哪怕投入猪场环保设施的经费增加,也要投入。毕竟,养殖不是一个短期投入的项目,而我想把它做成一辈子的事业。”
第二年,公司就引进了“薄垫料发酵床”养猪技术。2008年,引进了德国智能化养猪工艺、设备(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自动化喂料系统等)。2011年,场区内污水处理引进MBR膜法工艺。扳着指头算一笔账,直至今天,武夷畜牧公司在环保设施上的投入共超过千万元。
很多人表示不解,如果不断增加环保设施投入,势必增加成本,甚至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看不到效益。2005年前后,国内一些养殖大户往往在废弃物治理问题上没有理顺,就开工生产,逐渐让环保成为历史遗留问题。这种以透支环境获取的利润,一定不长久。“挣快钱就不要养猪,就算养,也养不长。搞养殖就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柯荣峰表示。
果然,那些迈不过环保这道坎的养殖户,在2017年前后,经历了转型阵痛。2016年,农业部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福建、浙江等南方10个省份被划为约束发展区。2017年春节,南平市开始进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共拆除养殖场11396家,拆除面积730.12万平方米,消减生猪364.11万头,现全市仅存295家养猪场,武夷山规模化养猪场只剩6家。
2017年整治中,环保是否达标成为养猪场生死存亡的底线。那些把环保成本纳入养猪成本的企业获得回报。一时间,专业处理养殖废弃物的公司定单暴增,养猪场开启了朝养猪厂(编者注:强调养殖工业化生产)的转变。柯荣峰认为,随着国家陆续出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鼓励办法与财政补助政策,养猪场将加速向养猪工厂和有机肥生产工厂转变。以往乱排、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将成为养猪厂的利润增长点。
经过多年的技术引进和生态改造,武夷畜牧公司的养猪基地已成为国内现代化、环保的养猪场之一,获得农业部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福建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生态环保养殖示范场、南平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示范点)等一系列示范荣誉。(文章摘自中国环境网)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