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
作者:环境工程师时间:2025-09-15 09:04:14阅读数:
通量
误区:设计和运行的膜通量提高显著增强了MBR技术的竞争力。
事实:过去十年间,实际设计和运行的膜通量提升幅度有限,膜组件价格下降才是推动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评论:膜通量的提升确实对MBR技术的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我国MBR技术应用规模已实现从数吨至十万吨级的跨越,这在工程设计和实际运行方面均带来了巨大挑战。从膜材料与组件角度看,国产膜抗污染性能持续改善、清洗周期不断延长,均是技术持续进步的结果。膜组件价格下降反映了产业链成熟与市场竞争加剧,同时产能扩大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也进一步提升了MBR技术的性价比。
能耗
误区:MBR工艺能耗普遍低于1度电/吨水。
事实:在大型污水处理厂中,通过精细化设计与优化运行或可实现该能耗水平,但对于规模较小或长期不满负荷运行的厂区则难以达到。
评论:任何污水处理工艺在低负荷条件下运行都面临能耗上升的问题,MBR也不例外。若提前规划模块化设计,并根据实际水量灵活启停模块,将有助于提高能效、降低运行成本。从技术特性来看,MBR尤其适合模块化构建与运行,这一点是其区别于传统工艺的显著优势。
工艺竞争力
误区:MBR将完全取代传统活性污泥工艺。
事实:除非出现革命性技术突破,MBR不太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工艺。其更适用于中型规模(如5000–100,000人口当量)、有回用需求或用地受限的污水处理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所称的“中型”污水厂在国内通常属于小型范畴(约1000–20000吨/日)。
评论:虽然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全面替代其他技术,但MBR通过取代二沉池显著提高了出水水质,为我国复杂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关于适用规模,不应简单以国内外案例规模差异否定MBR在大规模应用中的可行性。通过模块化组合(如多个5万吨级并联),十万甚至二十万吨级的MBR工程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国外未广泛推广超大规模MBR项目,更多与当地实际需求相关,而非技术限制。
分散式污水处理
误区:MBR是分散式污水处理的理想解决方案。
事实:对于人口当量低于5000(约1000吨/日)的项目,MBR工艺在经济性上并不具备优势。
评论:分散式污水处理在我国推广的核心瓶颈并非纯粹的经济性,而是操作维护的可行性。以人工湿地为例,其技术本身适用于农村地区,但缺乏专业维护会导致系统失效,反而造成二次污染。MBR凭借优良的出水水质、快速启动能力以及高度自动化的运行方式,显著降低了对人工操作的依赖,为分散式污水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可视为一种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误区:膜本身可全面提升处理工艺的性能。
事实:膜主要对消毒效果和浊度控制有显著提升,其他水质指标与生物处理过程更为相关。此外,MBR系统对水量波动的适应能力较差,需在设计阶段预留足够的运行灵活性。
评论:MBR是微生物处理与膜分离技术有机结合的高效工艺,其优势正在于协同效应。当前主流MBR技术(内置或外置)通过大幅提高污泥浓度和生物降解效率,实现了出水水质的整体提升,尤其在工业废水领域已有大量成功案例。高污泥浓度也增强了系统抗冲击负荷的能力。相比传统工艺,MBR在应对水质波动方面实际表现更优,若传统工艺能够适应波动,往往是以超大规模设计为代价。
消毒
误区:超滤膜的消毒效果优于微滤膜。
事实:在细菌去除方面,超滤与微滤膜均可达到6Log的去除率,效果相当。
评论:目前MBR所用滤膜孔径多介于0.05–0.4微米之间,属于超滤与微滤过渡区间,对微生物均具有显著截留作用。
痕量有机污染物
误区:MBR在去除痕量有机污染物方面优于传统工艺。
事实:在相同运行条件下,MBR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对痕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无显著差异。
评论:尽管未查阅相关论文,不便对特定污染物评价,但MBR凭借膜对大分子有机物的截留作用和更长的污泥停留时间(SRT),在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方面具有传统工艺难以比拟的优势。
污泥产量
误区:MBR工艺污泥产量更低。
事实:因膜对SS的完全截留,MBR实际污泥产量高于传统工艺。实现低产泥需依靠长泥龄,但这将导致投资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
评论:膜对SS的截留并不直接导致污泥产量增加。相反,MBR系统中微生物多处于内源呼吸阶段,污泥产率系数较低,实际污泥产量少于传统工艺。
膜污染
误区: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是膜污染的直接指标。
事实:现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结论,这些参数仅间接反映生物絮体特性,与膜污染无直接因果关系。
评论:膜污染是膜本身特性与生化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膜材料性能不佳时,即便生化系统运行良好,仍可能发生严重污染。
扫码关注我们